叶丛文自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起,每月领的工资是五十四元,此外,还有二元五角的地区粮差补贴和十五元的煤气补贴费.那时,市府办公室没法搞创收,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奖金发放。但是,当时社会上的物价却有大幅度拉升的趋势。仅靠这点工资收入,也只能解决叶丛文自己吃饭穿衣的问题,哪里还有剩余的钱拿给家里呀。

“最近这两个星期,怎么没见你领燕玲回来呀?”叶英明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问道:“你们俩,不会是闹什么别扭了吧?”

“唉,我们俩的事,怎么说呢?”叶丛文摇摇头苦笑着,竟不知如何回答,便干脆说道:“吹了,我们可能还是不太合适吧。”

“啊?你们不是都谈了好多年了吗?”叶英明用手清理着木刨子里的碎刨花,告诫地说道:“我早就跟你说过,恋爱早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你就是不爱听、不入耳。依我看呀,你跟燕玲两个人,个性都太强了,真正要磨合到一块过日子,也许并不容易呀。”

“您的意思是,不赞同我跟她好喽?”

“哎,打住,这话可是你自已说的呀。”叶英明抬起头来,停下了手里的活儿,郑重地说道:“丛文呀,你现在工作了,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拿主意吧。”

“哦,再说吧。”叶丛文显然不愿意继续谈论这个话题了,站起来走动着,欣赏了一下那半成品的木厨柜,说道:“爸,那我先上楼去啦。”

叶丛文“蹬、蹬、蹬”地冲上三楼,进了家门。在客厅里,他和母亲曾颖闲聊了一会儿后,就溜进了弟弟叶丛林的房间,不料却被那半大小子借口做功课需要安静而驱逐了出来。与其到厨房里帮母亲忙乎中午饭,还不如读一会儿书呢。叶丛文推开父亲的书房门,泡好了一杯茶,又在书架上找了一本感兴趣的书,半靠半躺在木沙发上,饶有兴致地翻看了起来。

喜好读书,是叶丛文自幼在父亲言传身教的熏陶下养成的一种习惯。童年时代,在他脑海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记,就是父亲每每深夜灯下伏案读书写作的背影。这种画面,时常触动着他幼小的心灵,也让他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了父亲的人品和学识,而永远定格了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并在潜意识中影响和伴随着他长大成人。上了小学,父亲时常领着他到单位里的图书馆里去借阅他喜好的书籍。当然,父亲也会不时地推荐一些认为儿子值得去阅读的书目。每次,他都是兴高采烈地搂抱着一大摞图书,屁颠屁颠地回家。大容量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是他少年时代最重要的人生收获。

叶丛文在父亲的书房里差不多待了一天。吃完晚饭,他指使弟弟收拾桌子去洗碗,却遭到了叶丛林的强烈抗议。

“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叶丛林非常不满地问道。

“知道吗,你这么高的时候,”叶丛文用手比划着不到一米的高度,用教训般地口吻说道:“家里煮饭、炒菜、洗碗、洗衣服的家务活,哪一样不是我干的?”

“算了算了,你别欺负他了,”曾颖走过来打圆场,动手收拾桌面,对叶丛文说道:“现在也不比以前你那个时候了,他只要好好读书,以后能考上大学,这比什么都强了。”

叶丛林嘴里哼哼着,神气活现地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去了。

“他什么都不会做,应该多让他干点家务活嘛,”叶丛文对母亲说道:“妈,你也太娇惯他了。”

曾颖一笑了之,端着那些要洗的碗筷走进了厨房。过了一会儿,叶英明从卫生间洗浴出来,把待在客厅里看电视的叶丛文叫进了自己的书房。

“你写的这个中篇小说,”叶英明从书桌上找出那一叠稿纸,语气平淡地说道:“我已经大体上看完了。”

“爸,感觉怎么样?”叶丛文迫不及待地问道。

“嗯,总的来说,不怎么样。”

叶英明的这个评价犹如一盆冷水从头顶上泼下来,几乎浇灭他想当文学家的雄心壮志。他沮丧地翻动着自己的文稿,发现父亲在上面一个字也没有改动。这部八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费尽心思写出来的,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

“你现在年轻,有理想、有抱负,不满足只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豆腐块’的文章,想写本大部头,这当然是好事情,”叶英明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继而话锋一转,说道:“可是,你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绝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呀。”

当初,尽管叶英明本人是文革前大学毕业的文科生,但他并不支持儿子学文科。在叶丛文上高中分科的时候,他就曾试图说服儿子改学理工科,并引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父亲反对儿子学文科的理由是:我们的现状是,社会人文科学一直以来不受重视,学文本身就是去掌握一种弱势知识,将来难以|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c o m有所成就。文人靠写作谋生,在目前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那怕就是去学理发、当厨师都是身揣一技之长,什么时候都能养活自己,总比将来“爬格子”要好得多。

那时候,叶英明反对儿子学文科的理由,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历次****的惨痛经历,让学哲学出身的叶英明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认为学文有相当的政治风险,这恐怕才是父亲真正反对儿子学文科的潜台词。

可是,儿子从小是以父亲为榜样的,喜好方块字的韵味,对墨香情有独钟,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叶丛文一意孤行,不肯听父亲的劝告,执意要学文科。无奈,叶英明最终还是尊重了儿子自己的选择。

“爸,你说的话我明白,我这不是写了让你给提意见嘛。”叶丛文一看父亲对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品竟如此淡漠,大为不满地说道:“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写出这东西,不就是一个努力的过程嘛。你这‘不怎么样’的评价,不是存心打击我的积极性嘛。”

叶丛文的这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待业青年如何在苦闷中寻找现实出路的故事。高中毕业后,叶丛文就直接考上了大学,没有经历过那种百般无奈的待业人生。但是,他的大多数同学在高中毕业后都没能如愿升学,都曾经在待业的日子里品尝到了一种青春无奈的痛苦。在他读大学的时,突然获知昔日的同桌毕自强锒铛入狱的消息时,感到意外震惊之余,更为他而感到一种惋惜。那次,他领着当时的女友吴燕玲,到监狱中去看望了毕自强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心情都不能平静下来。他知道毕自强跟自己一样,原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年,可生活的变故和打击竟是那么地无情,一下子就彻底地粉碎了毕自强的人生梦想。他清楚地知道,既使毕自强以后从牢狱中出来,在社会上已无立足之地,更别说理想和抱负了,就是想找到一份工作那都是十分困难的,恐怕最后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得以保障了。可时代也在变化着,他没想到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能够使出狱后的毕自强选择了去经商而重新回到这个社会中打拼。为此,他不禁对时代的变化滋生出了许多感慨。几年来,叶丛文都在思考和关注着那些与他同龄的待业青年的前途和命运。参加工作之后,便有了为自己这代人写点什么的想法。毕自强在现实生活中走过来的一串串脚印,忽然间触动了他,激发出了他的一种创作欲望,让他平生第一次拿起笔尝试着写小说。他以毕自强为原型,构思并写出了这部名为《别无选择》的中篇小说。但客观地说,他的这部习作还没有触摸到文学艺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