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王轻咳一声打断两人:“此次事情足以见陛下对我等已然有了不满之心,既然现在陛下放过了我等,这件事情已经作罢,两位也不用太过愤怒!”

他几句话,看似是在劝说两人,实则却是火上浇油。

皇帝自从登基,在朝中威望甚至还没有国师高。皇权势弱,世家崛起,大周现在看似皇帝坐在皇位上,可是朝政都是他们这些世家出身的官员处理。

这次的事情也就罢了!

要是下次,皇帝心血来潮,想要处置他们这些人该如何?

现在朝中的官员一部分属于他们世家,还有一部分属于靠着贿赂走上来的人。这些人还不是受他们世家控制?

“这次的事情绝对不能就这样作罢,不能让陛下冤枉我等忠臣!”工部尚书皱眉沉重道。

旁边通政使也点头赞同道:“不错,必须要让陛下看看我等的决心!”

司天监监正看到这一幕,不由担心。

和亲王长叹一口气,似乎是被两人说法触动:“这件事可大可小,两位说的也有理。”

次日,天蒙蒙亮。

比以往上朝的时间还要早,官员们就已经站在宫门口。

已经渐渐入冬,呵气成雾。

以工部尚书为首,其余官员站在其后,都是神情凝重的望向宫门。

“罢朝恐怕不妥!”其中一人提出异议。

立刻被其他人打断:“现在是皇帝要对我等世家下手,要是如此放任下去,恐怕陛下就会无法无天。”

人群中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

宫门口乌泱泱站了一片,有平日里上朝一大半的人数。

工部尚书望向众人,知道薛长宁并没有弹劾这些人,所以他们觉得这件事是在小题大做。

他大声开口道:“这次的事情看似和各位无关,可现在陛下要对我下手,下次就会对你们下手,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清楚。”

他说的没有错,话语也让众人都安定下来。

这些人今天早上会聚集在这里,并不是为首的工部尚书在朝中的威望高。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世家,应该在有必要的时候一致对外。

世家是一个群体,也是大周最重要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学识,掌握着大部分的资源和银钱。

他们之间也会因为家族的兴盛而争斗,可是在出现外部矛盾的时候,都会一致对外。

这也是为何世家渐渐架空皇权的原因。

“若是这件事情闹大……”通政使小心在工部尚书的耳边说道。

他向后看,都是众多世家中的人,只觉得这次的事情如果超出他们的控制范围就不好了。

工部尚书则是不以为意:“这次我请了国舅爷帮忙劝说,再说这大周也是我们士大夫的大周。”

道理是如此,大周需要他们这些人。

世家之所以会一直是世家,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其他人无法掌握的东西,学识。

大周识字的人并不多,皇帝只能用他们来治理天下。

可通政使还是觉得此时不妥,不过见众人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始终没有多说。

朝会是两日一次,按照惯例今日不上朝。

皇帝在龙榻上睡得香甜,禁军指挥使在太和殿外来回踱着步子,面色凝重的不时看向太和殿朱漆大门。

太和殿内,德全也是站在龙榻旁欲言又止。

官员们一大部分人在宫门口哭宫,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可是皇帝身子不适,直到后半夜这才入睡,现在要是他将皇帝叫醒,恐怕他这个大太监的位置不仅不保,还会涉及生命。

要是不通报,等皇帝醒来后,可能会因为这件事情而惩罚他。

怎么做都是错,他可不敢触怒皇帝。

殿门再次被敲响,德全连忙小跑过去开门,生怕惊扰皇帝。

打开门,就见一脸焦急的禁军指挥使问道:“陛下如何说?”

德全眼珠一转,道:“陛下现在在休息,奴才不敢打扰,要不指挥使大人去永寿宫一趟,将情况告诉殿下?”

许宪春甩袖离开,一句话也不想和德全多说。

不由觉得德全很难胜任大太监这个位置,连这么一点小小的状况都处理不了。

肖苏苏睡眼朦胧起身,不由打了一个寒颤,这天真是越发的冷了。

兰月赶忙端来一碗漱口水和一碗参汤:“今日入冬,殿下喝些这个暖暖身子!”

漱了口清醒许多,肖苏苏喝下一碗汤,身子确实暖了不少。

兰月忙活着准备厚一点的裙袄。

肖苏苏不由怀念起那个有空调,有暖气的地方。

在这里即使是皇室贵胄,也只能在屋里放炭盆取暖,烧了炭屋里虽说暖和了,但是味道不光不好闻,灰尘还大。

要开窗透风,否则就会中毒。

打开门,宫女们将早膳端了进来,外面的风也顺着打开的缝隙刮了进来。带起几片晶莹的雪花。

肖苏苏笑道:“外面下雪了!”

身为一个南方人,很少有机会见到雪,在这里见到怎么会不激动。

兰月看着缓缓关上的殿门,叹道:“这个冬天不知道会被冻死多少人!”

声音不大,却是将肖苏苏的欢喜尽数打碎。

这里的人,很多都没有心情欣赏雪,比起美景,给他们带来的更多是灾难。

兰月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话,连忙请罪:“奴婢多嘴,请殿下责罚!”

“恐怕那些修城墙的百姓更冷吧!”边境人烟稀少,不比京城,这天下有多少百姓,又有多少富户?

兰月回道:“冬季虽然寒冷,但是春季要耕种,夏季要耕种,秋季要秋收,也只有冬季是一年最闲的时候。”

“我并没有想将那些修城墙的人撤回来,只是要给他们送些取暖物资才行!”说到这里,肖苏苏又是叹了一口气。

军中将士每年冬季御寒的棉衣都会有发放不足的情况,朝廷又怎么会给徭役的百姓发放。

银子,还是银子。

大周国库中并没有多少银子,很多都是在世家,豪绅,地主手里。

洗漱过后,肖苏苏喝着热乎乎的煮茶,一边想着该如何从世家手里捞出银子来。

思虑间,门口小太监进来通报:“殿下,禁军指挥使许大人有事求见!”

他来做什么?

肖苏苏不解,但还是让人进来。

等许宪春进来行礼后,开口道:“|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c o m因昨日薛大人和司天监监正在御书房争吵,并牵涉到工部尚书等人。现在工部尚书联合通政司通政使和一众大小官员在宫门口哭宫。”

“陛下近日身子不适还在休息,所以臣不得不找殿下通报此时。”

许宪春一口气将现在的情况说完,肖苏苏见他额角渗出了汗水。

这大冷天的额角出汗,可见他内心很是焦急。

肖苏苏听完却是淡淡一笑:“许指挥使匆匆忙忙,不如坐下来喝杯茶?”

“这……可宫门口……”许宪春已经可以预见朝堂将会有一场大风波。

他没有坐下,依旧保持着汇报的姿态,可见心中早已不安。

肖苏苏将刚刚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劝道:“许指挥使着急也没用,这大雪天的!既然他们要站在风雪中,我们也没有阻拦的道理。”

“不如坐下来喝一杯茶?”

见肖苏苏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许宪春不知道她是真的有办法,还是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但也是不得已坐了下来。

兰月上前为他倒了一杯茶。

顾不得面前的茶水,许宪春又要开口劝说。

肖苏苏见他如此,问道:“不知薛大人在御书房所言是不是属实?牵扯到的这些人是不是无辜?是他们没有违反法纪却遭到诬陷?还是确有其事?”

“这……”,朝中大多官员都是视法纪如无物,这些事情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从来也没有见过因为这些事情治罪的。

“看指挥使的样子,是知道他们确实违法乱纪!”肖苏苏平和的语气一下子严厉起来:“既然违反法纪,他们还有什么脸再宫门口哭宫!”

许宪春闻言,顿时后悔来找肖苏苏。

这小公主明显是搞不清楚形式。世家盘根错节,哪家没有做过不正当的买卖,朝廷难道不知道这些事情吗?

朝廷既然知道,为何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其中牵涉到的人和利益太多,太大。

现在就朝中这些位列三公九卿的,哪个不是世家出身!

要是世家联合起来反抗皇室,那么这大周的国运也算是走到头了。

“殿下,这次之所以工部尚书等人可以召集朝中大半官员哭宫,意图让陛下妥协,这主要是薛大人所言那些,等于是一竿子将整个世家打死,这件事情非同小可,要是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江山动荡!”

许宪春苦口婆心,肖苏苏则是听的念头通达。

“我明白了,既然皇兄现在在处理公务,那本公主先出去看看!”

点点头,许宪春端起已经凉掉的茶水一口饮尽,如牛饮水。润了润嗓子跟在肖苏苏身后。

世家还有这样的作用?

肖苏苏觉得自己以前讨厌的世家,现在看起来怎么有点可爱!

有句话叫做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这江山不断易主,可是世家还是世家,他们凭借着一代代的积累,没有哪个国君敢轻易得罪。

她今天来了!

雪越下越大,宫中石子小路上已经铺上一层银白色的雪霜。

雪花落在大氅上融化,肖苏苏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宫门口。

宫门打开,天已经大亮,沿着宫门口就是朱雀大街,京城最繁华的主街。

官员们身着官服,黑压压一片,人人双肩上都落着一层薄薄的雪花。

围观的人更是比在场的官员还要多,妇人们手里提着篮子,老人带着孙子,农夫双手放进袖子里取暖,有的冻得瑟瑟发抖,眉毛上都沾上了雪花还是不肯走。

官员们有的面色刚毅,有的面露不悦。

宫门的打开,让所有人将目光都聚集在肖苏苏身上。

工部尚书以为是皇帝终于出来,要是他们今天能让皇帝知道他们世家不是好欺负的,今天所受的这些寒冷也算是没有白白承受。

可当他们抬起头,见到的不是皇帝,而是轩熙公主。

失望之余,也是突生怒火。

工部尚书作为此次事件的发起人,率先开口:“陛下难道将我等臣子都不放在眼里吗?君视臣为草芥,臣则视君为仇寇!”

肖苏苏就是要激怒这些人,说话更加不客气:“身为朝中二品大员,足见陛下对你的信任,不知陛下是如何不将工部尚书放在眼里了?”

“还请工部尚书说出你的理由?是因为陛下没有在你们哭宫的时候出来妥协吗?”

许宪春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连忙上前打圆场:“现在天气寒冷,若是众位有事可以去宫里和陛下面谈!”

工部尚书自然说不出自己所做的事情,肖苏苏也没有想过要他说出来。

接着道:“今天入冬,边疆战士现在身着秋季单衣打仗,为了阻挡外敌,百姓自发离家去修建城墙。今年这场雪不知要让多少民房倒塌,工部尚书领着百姓的税,不去关心将士,不关心百姓这个冬天该如何过,反倒是组织朝中其他官员不办公,跑来宫门口哭宫!”

“说陛下视你等如草芥,呵!你等这究竟是将陛下当成了仇寇,还是将百姓当成仇寇!”

肖苏苏一番话说下来。工部尚书竟然发现自己没有反驳的余地。

倒是围观的百姓开始议论起来,有的高声叫好。

“狗官!呸!”显然有人受过当官的气,此时火上浇油。

工部尚书和一干官员在宫门口,被百姓围观已然不悦,此时又成了众矢之的。

见再无法在宫门口待下去,愤然离开。